说起瑞士,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啥?
银行?手表?还是那个永久中立国?
反正不管怎么想,都绕不开俩字:靠谱。
钱放他们那,天塌下来都丢不了。几百年来,这几乎成了全世界有钱人的共识,跟一加一等于二似的。
可就在去年,这块金字招牌,咔嚓一声,自己裂了。
瑞士信贷,一家开了167年的老牌银行,资产曾经比咱们好几个省的GDP加起来都多,就这么轰一声,倒了。
不是经营不善那种慢慢烂掉,而是突然间的崩盘,最后被死对头瑞银集团用“白菜价”给收了。
全世界都看傻了。
这可不是一家银行倒闭那么简单,这是瑞士这个国家的信誉,塌了房。
曾经那个最安全的“世界保险箱”,怎么就把自己玩儿到了这一步?
这事儿还得从2022年说起。
那年,俄乌冲突爆发,整个西方世界都站出来制裁俄罗斯。一开始大伙儿都盯着瑞士,想看看这个二百多年没站过队的“老中立”,这次怎么选。
结果,瑞士的选择让所有人大跌眼镜。
他没中立,他跟了。
瑞士政府宣布,冻结俄罗斯客户存在他们银行里的74亿瑞士法郎。
这一下,全世界的有钱人都睡不着觉了。
他们害怕的不是这74亿,而是瑞士这个动作背后传递的信号。
今天你能因为政治原因冻结俄罗斯人的钱,那明天,会不会因为别的什么原因,也来冻结我的钱?
信任这东西,就像一层窗户纸,捅破之前,你觉得它挺结实。可一旦捅破了,再想糊上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富豪们不傻,他们用脚投票。
一场“资本大逃亡”静悄悄地开始了。大笔大笔的资金,从苏黎世和日内瓦的银行账户里消失,流向了新加坡,流向了迪拜,流向了香港。
釜底抽薪,说的就是这个。
瑞士的金融业,立国之本,就这么被自己撬动了根基。瑞士信贷的倒闭,就是这场信任危机引爆的最大的那颗雷。
但你要是觉得,瑞士走到今天这步,全赖制裁俄罗斯,那可就想简单了。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
这道口子,其实十几年前就被人撕开了,而且还是瑞士自己递的刀。
撕开这道口子的人,是美国。
很多年前,美国司法部就盯上了瑞士的银行,说你们帮着我们的富人逃税,这不行。瑞士银行一开始还挺硬气,搬出了自己的立国之本——《银行保密法》。说这是我们的传统,客户信息神圣不可侵犯。
双方掰了好几年的手腕。
结果呢?
胳膊终究没拧过大腿。瑞士最后还是妥协了,被迫废除了《银行保密法》的一部分,把几千个美国客户的账户信息,乖乖交了出去。
就是那一次,全世界都看明白了。
原来瑞士的“保密”和“中立”,不是无条件的,它也是可以被牺牲的。只要压力足够大,原则也可以靠边站。
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,自己把自己的武功给废了。
从那一刻起,“瑞士保险箱”其实就已经不再绝对安全了。制裁俄罗斯,不过是把这道早已存在的裂缝,彻底砸开了而已。
瑞士信贷倒下前,自己内部也早就烂透了。
2021年,它先是踩了美国对冲基金Archegos的雷,一把亏掉55亿美元。紧接着,又因为英国金融公司Greensill破产,让投了相关基金的客户亏了上百亿。
一个个丑闻,一次次巨亏,早就把这家百年老店的家底掏得差不多了。
所以,当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一来,它就成了那个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
现在,烂摊子还得瑞士自己收拾。
为了不让瑞士信贷的倒闭引发更大的金融海啸,瑞士政府亲自下场,强行撮合瑞银集团收购。
这么一搞,是暂时稳住了局面。
但也搞出了一个更吓人的怪物——一个资产规模达到瑞士全国GDP两倍的超级银行。
这是什么概念?
就是说,这个新瑞银,已经大到不能倒了。它要是再出点什么事,瑞士倾家荡产都救不了。整个国家,都被这家银行给绑架了。
你说这叫什么事儿。
更拧巴的是,瑞士自己也迷失了。
国家内部吵成了一锅粥。
一边,是保守派急着要搞公投,想把“永久中立”这四个字,死死地刻进宪法里,以后谁也别想再站队。
另一边,却是另一些政客,到处游说,推动着要向乌克兰输送武器。
一边往回拉,一边往前推。
一个国家,连自己到底要往哪走都搞不清楚了。
前段时间,他们在自己家门口搞了个“乌克兰和平峰会”,结果呢?俄罗斯没请,很多重要国家也没来,最后开成了个自说自话的茶话会。
曾经那个受人尊敬、在各种国际冲突中穿针引线的调解人,如今在国际舞台上,只剩下了尴尬。
当一个国家抛弃了自己赖以生存几百年的身份和信誉,试图去扮演一个自己根本不擅长的角色时,结局往往就是这样。
当保险箱不再保险,瑞士还剩下什么?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
晶顶网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网站-天津配资公司-网上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